年份

248篇>2025年

2502篇>2024年

4526篇>2023年

学科分类

排序:
地区
时间
经典
《近代史研究》   -   2016 年 4 期
作者:   李翔
基金: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国民党军队‘党军体制’演变研究(1924-1928)”(15FZS017)的成果.
关键词:   孙中山 廖仲恺 蒋介石 黄埔军校 党军体制
摘 要: 20世纪20年代,国民党为治理党军分离的痼疾,决议改党建校,以校建军,引入苏俄党军体制.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成为近代中国实践崭新驭军模式的开始.但在孙中山、廖仲恺、蒋介石等人的认知与践行之间,存在难以去除的隔膜.1924年初开始建立的党军体制,其制度规划与实际运行既有契合也有背离.国民党政权的军事现代化之路——党化与国家化,新旧杂糅,荆棘丛生.此后,在这种“党军”“国军”的名义下,军权支配党权、政权.兼带私人属性的党军、军政关系,对国民党政权的成长与政治命运造成了重大影响.
《近代史研究》   -   2016 年 4 期
作者:   黄克武
关键词:   民族主义 米内山庸夫 傅斯年 顾颉刚 《中国之命运》
摘 要: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出现与“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密切相关.此词在清末由梁启超首先提出,至孙中山的“五族共和”说而确立,清末民初可谓“中华民族”观念的创生期.至20世纪20-40年代,受到中日战争的影响,“中华民族”的讨论再度勃兴.本文阐述抗战时期中国朝野(指政治与学术精英)对于“中华民族”的讨论,析论其国际背景、内涵与意义.抗战时“中华民族”之讨论一方面引发内部之分歧、权力的斗争,另一方面该观念所造成之凝聚性,则有效地团结人心,共赴国难.
《近代史研究》   -   2016 年 3 期
作者:   彭春凌
关键词:   康有为 李炳宪 孔教运动 教会式儒教
摘 要: 民初康有为的孔教改革理念及实践,影响了韩国儒者李炳宪,波及韩国.康有为立足于“教”字“上施下效”之本义,在先觉觉后觉的一致性上沟通中西,又凭借“三世”说,重建了儒教伦理法则和社会制度的普遍适用性.李氏受此感染,千里拜师.他承袭康有为及《孔教会杂志》之论议,发挥出儒教复原诸学说.促生制度化的传播与实践方式本是康有为革新儒教的正题,共和肇建后,他加强了孔教论述的抵抗性和悲情化,要挟说亡教就会亡国.李炳宪冀望以保存国魂来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却又必须倾力论证孔教乃韩国魂.建立孔教之论跨越中韩,渐次展开.此次跨国儒教改革实践的特征是民立文庙、尊圣与尊祖并行.李炳宪用“教会式儒教”来为之命名,并以此对决“乡校式儒教”.此命名在定义中国民初孔教运动时并不十分准确,却呈现了李炳宪自身遭逢的困境.双方取向的差异,反映了历来有别的儒学径路,折射出彼时两国激烈震荡的社会、政治环境.其共鸣与合作,则体现了儒教文明作为一个整体,回应西洋近代文明挑战的一些可能性.
《近代史研究》   -   2016 年 3 期
作者:   桑兵
关键词:   马裕藻 北京大学国文系 林损 胡适 蒋梦麟
摘 要: 1934年,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在胡适、傅斯年等人的支持下,解聘国文系教授林损等人,引发风波,长期担任国文系主任的马裕藻被迫辞职.此事看似新旧之争的延续,其实反映了国人由来已久的关于中国文学的观念及教法的分歧.蒋梦麟等人以行政主导强势推行的除旧布新,除了实现蓄谋已久的赶走所谓温州学派乃至终结章门弟子把持的历史,并没有赢得国文系学生的支持,也未能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显出成效.如果当年对马裕藻新旧并用的主张多一些包容,或许今日把握“中国文学”会少几分尴尬.
《近代史研究》   -   2016 年 3 期
作者:   杨奎松
关键词:   毛泽东 潘佐夫 俄国档案 人物研究 史实错误
摘 要: 潘佐夫的《毛泽东传》在诸多毛泽东传记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反映了毛泽东生平思想研究在资料发掘尤其是俄国档案利用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但潘书的不足和缺点也十分明显,除了对俄国档案的发掘利用还有较大局限外,最突出的一点是史料运用、解读过程中的误植、误读,史实叙述中明显不准确处过多.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作者一些说法或观点的立论基础,进而影响其相关论说的可信度.
《近代史研究》   -   2016 年 2 期
作者:   张毅
关键词: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谈判 中苏关系 中日关系 苏日关系
摘 要: 中苏均视日本为远东地区的主要威胁,将对日政策置于各自远东外交政策的首位,因此在两国谈判中优先处理中日关系与苏日关系,结果导致中苏谈判断断续续地进行了5年.1937年7月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为了与苏联合作抵抗日本,中国做出妥协,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简言之,中苏各自的对日政策,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两国互不侵犯条约谈判和两国关系发展的走向.
《近代史研究》   -   2016 年 2 期
作者:   沈志华
基金: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周边国家对华关系档案收集及历史研究”(15@ZH009)的中期研究成果.
关键词:   中苏关系 中朝关系 朝鲜族 民族认同
摘 要: 从1945年战争结束到1948年朝鲜建国和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与北朝鲜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双方在革命政权建立过程中的相互帮助,朝鲜为中共在东北与国民党的作战提供了各种物质援助,而中共则为朝鲜的建设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干部.此期中共与朝鲜的关系集中在东北地区,而生活在那里的朝鲜人属跨界民族,多数人的国籍尚未确定,从而使双方的革命不得不面对民族认同的纠葛.随着东北地方政权的建立,中共开始从国家关系和国民属性的角度考虑并处理中国的朝鲜民族问题,但是总体思路仍然没有摆脱世界革命的框架.
《近代史研究》   -   2016 年 1 期
作者:   熊远报
关键词:   八大胡同 妓女妓院 娱乐区域 “旗汉分住” 城市空间结构
摘 要: 作为妓女、妓院集中之地,八大胡同地处繁华闹市,与众多商业、娱乐设施毗邻,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北京城的空间结构中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这种空间结构在清代前期已经逐步形成,其成因与此地人口密度高、男女性别比差大、流动人口与外来人口多有关,但主要是受清初“旗汉分住”以及娱乐设施被逐出内城的政策影响,亦即与因清政权结构的特殊性而外城实际成为首都全体日常性社会服务区域有关.清末新政受日本、欧洲影响的市政系统中的妓女、乐户许可、登记注册以及身体检查等规定在制度上正式承认了“公娼”的存在,并在既有妓院分布范围内进行区域限定.其后的民国北京市政继承、细化了清末的管理条例,将“红灯区”地处闹市的这一空间特征固定下来.
《近代史研究》   -   2016 年 1 期
作者:   李少军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关键词:   日租界 苏州 杭州 沙市 重庆 汉口 上海 张之洞
摘 要: 《马关条约》订立后,日本为了在华享有与西方列强同样的地位与权益,急于在长江流域一些通商口岸设立专管租界.但清政府根据张之洞等的建议,以设立本国拥有主权的外国通商场来应对,同时接受李鸿章主张,试图引入列强来牵制日本.围绕在苏州、杭州、沙市、汉口、重庆、上海设立日租界问题,双方交涉6年多.日本始终想剥夺中国对日租界的行政管辖权,实施治外法权,同时尽量将设租界的负担转嫁给中方,但遭到相关各地官府和总理衙门的抵制.日本最终以强权迫使清政府屈服,在苏州、杭州确立专管租界框架后,推及其他口岸.此间,日本很顾忌西方列强的反应,其在上海设立专管租界的图谋与英美扩大公共租界相抵触,加上别无有利之处,最终选择放弃.张之洞曾主导中方抵制设立日租界,但在转向对日“联交”后,态度与举措大有改变.
《近代史研究》   -   2017 年 6 期
作者:   柯伟明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华南抗战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16ZDA13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民国时期营业税制度研究”(16CZS048)的中期成果
关键词:   法币改革 广东 券币比率 宋子文 蒋介石
摘 要: 1935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实施的法币改革被视为统一全国货币的标志性事件,但实际上各地改革步调并不一致.陈济棠军事割据是国民政府在广东推行法币政策的最大障碍,财政部多次派员商洽无果而终.自1936年7月广东“还政中央”以后,国民政府再次派要员南下改革广东币制.如何确定券币比率引发诸多争议,商界大多主张“不超过加三”,财政部以毫券准备金不足为由暂定“不超过加五”,商界反复交涉亦未能变更.1937年1月以后,面对涨价风潮和金融风潮,商界要求减低券币比率的呼声再起,并得到广东军政当局的支持,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迫使国民政府于1937年6月公布将券币比率改订为“加四四”.广东券币比率的最终确定实质上是各方经过反复博弈后在国家与地方利益之间达成的一种平衡,这表明在中央强化集权、垄断金融的态势下,地方仍有争取利益的空间.
0.88145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