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

260篇>2025年

2502篇>2024年

4526篇>2023年

学科分类

排序:
地区
时间
经典
《中原文化研究》   -   2016 年 6 期
作者:   唐明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四书’学史”(13&ZD060)子课题“中国‘四书’学史·汉唐卷”、一般项目“宋代《论语》诠释研究”(11BZX047)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   陆九渊 《论语》诠释 心学
摘 要: 陆九渊虽无《论语》诠释之专著,但在其语录及其他形式的文章中,释读《论语》之语随处可见。由是道、仁、忠信与义利,都被陆九渊打上了心学的烙印。如此一来,“道”成了“天下万世之公理”,“仁”成了“本然之心”,“忠信”成了“良心之存”,“义利之辨”成了“为学之本”。陆九渊通过对《论语》经文的创造性诠释,成功地把哲学之心与儒家伦理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心本论思想,充分体现了“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精神。这不仅是儒学解释意识成熟的标志及经学向哲学的解经形态转向的象征,而且也暗示出新儒学中的陆王心学一派逐渐摆脱传统经学的倾向。
《中原文化研究》   -   2016 年 6 期
作者:   刘伟安
关键词:   嵇康 越名教而任自然 生命意蕴 人的觉醒
摘 要: 竹林名士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玄学命题,其首要倡导的是返朴归真,虽然这种返朴归真只能让人类中某些个体的身心获得解脱与愉悦,无法解救整个人类社会的深重苦难,但其价值却不容轻易否定。通过否定被奸雄们利用的名教礼法,嵇康把握了儒家先哲倡导名教、礼法的真正目的——实现自我的道德完善、止于至善的生命之境。在嵇康看来,善乃是人类心灵的本然要求或者说应有之物,只要心灵未被世俗的贪欲污染,从中自然流溢而出者即为善。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命题批判了现存的虚伪名教,树立了一个顺乎人天性的本真理想境界,合乎善与美的法则,其笔下的“自然”是融真善美于一体的以生命为最高指归的概念,其目的在于把生命引向自由与超越之境。“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命题包含了生命的本真化、向善化和审美化三方面意蕴,是三者的完美统一,代表了魏晋时代人觉醒的最高境界。
《中原文化研究》   -   2016 年 6 期
作者:   刘宗迪
关键词:   朝鲜王朝 《天下图》 《山海经》 世界观
摘 要: 朝鲜王朝时期所绘制的《天下图》,其基本图式和主要内容都与古老的华夏典籍《山海经》所载地理知识一脉相承,可以说,这幅地图就是对《山海经》所记述内容的形象图示。《山海经》之所以对古代朝鲜影响如此之大,是因为它是世界上最早明确记载朝鲜地理的文献,它让古代朝鲜人据此来想象世界和自我,进而得以确认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价值。这种观念的背后则是朝鲜王朝对于华夏文化的强烈认同意识。实际上,《山海经》不但能证明朝鲜与中华在地理上同气连枝,而且也是古代朝鲜文明悠久、早得华夏文明真传的重要依据。从《天下图》对《山海经》中地名的标注方位不难看出,朝鲜学者为了拉近本国与华夏中心在文明和空间上的距离而对《山海经》的记载着意操弄,朝鲜王国从中获得了其他文本所无法提供的身份证明和自我满足。从这个意义上说,《天下图》其实是古代朝鲜人的一幅较真实世界地图更令人着迷的精神地图。
《中原文化研究》   -   2016 年 5 期
作者:   王喜成 王笑楠
关键词:   中原文化 文明河南建设
摘 要: 作为黄河文明的腹地,河南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具有底蕴丰厚的中原文化资源.中原文化以其多元的精神特质震古烁今,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与代表.21世纪以来,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建设文明河南,是河南省根据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而提出的"四个河南""两项建设"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文明河南建设,必须通过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强大正能量.
《中原文化研究》   -   2016 年 5 期
作者:   林存光
关键词:   汉代 政治思维 《淮南子》 董仲舒
摘 要: 汉代政治思维在武帝朝发生了重要转向,此前后的政治思维方式和取向表现出明显不同.总的来讲,由重在"通古今之变"为统治者提供资治鉴戒的现实政治考量,转向重在"究天人之际",以寻求政治统治和治道建构正当性和神圣性的依据.这种政治思维重心的转移,可以说具有不容轻忽的深刻政治意涵,并产生了持久的历史影响.尽管整个时代的政治思维特征和政治思想走向并非由董仲舒一人决定,但在汉代统治者重新选择和确定统治思想的关键时刻,他无疑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董仲舒"天的宗教"战胜了刘安"道的哲学",儒家圣人经典的权威战胜了道家空言的理想,思想的霸权体制取代了自由体制,中国的历史可以说真正进入了尊孔崇儒、君主专制与纲常名教交互为用的儒教中国时代.
《中原文化研究》   -   2016 年 4 期
作者:   杨文胜 孙虎成
基金:   2015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从考古发掘墓葬资料研究东周转型期社会形态与等级关系”(152400410637)
关键词:   两周 女性贵族 随葬制度
摘 要: 两周随葬青铜礼乐器制度以一种形式上的平等将女性贵族接纳到礼器使用范畴中,她们又依据其配偶身份之尊卑而使用相应层阶的随葬器物组合.等级差异是女性贵族随葬青铜礼乐器制度的最大特征,女性的参与也从物质层面体现了周文化礼乐制度伦理化的一面.诸侯之夫人、大夫之命妇、士之妻依据身份地位的高低使用着不同层阶的随葬器物组合,因为同样的理由,妾之墓葬在青铜礼乐器随葬组合层阶方面也和正妻间存在着一个必然的等差.考古资料不仅印证了文献中女性贵族间等级关系相关记述,同时也补足了文献中有关女性贵族间等级关系及变迁的一些空白.许多制度的变迁都是从女性墓葬开始的,表现了女性贵族是两周礼制社会中最活跃的阶层,这一特征在低等级女性贵族墓葬上有更突出的表现.东周后期夫妇合葬墓双方对一套青铜礼乐器的共同拥有,从物质层面体现财产所有制的变迁,同时也显示了社会基本构成已经由大家族向小家庭转换.
《中原文化研究》   -   2016 年 4 期
作者:   陈立柱
关键词:   天立(位) 天室 木主 追祀 刻木为影
摘 要: 上古中国西方部族有一习俗,统治者“大人”(称曰“大”)死后,灵魂升至天上,在世之人刻木为影而事之,后世尸主神像由此而来,“天”字即大人死后灵魂升于上面(天上)之象形,“立”则是树立地面的大人尸主神像,一在天上,一在地面,一为神主,一为神灵,故“天”与“立”可互文.文献讲到早在黄帝时期这种情况已经出现,夏、商、西周延续不断,考古学发现也可与之互证.“乍天立”是周武王所作文王木主神像,载之以伐商纣,其事可与文献对勘.朕簋“王祀于天室”是克商回到宗周后,即辛亥日祭祀文王,荐文王神主于其中,大祀之,朕簋就是记述武王告祀文王并祭享之的,过去认为是乙亥日可能不确.两辞合观不仅揭橥彼此之事实,还可以见出西方部族名神日“天”的本来.
《中原文化研究》   -   2016 年 3 期
作者:   葛志毅
关键词:   轴心时代 孟子 庄子 荀子
摘 要: 周室东迁,因王室衰落而使官学解体,私学渐兴,导致诸子兴起的多元学术格局,形成“道术为天下裂”的春秋战国轴心时代。战国中期,孟子力辟杨、墨二派,维护孔子以来儒家的礼乐仁义思想体系。稍后的庄子,以深邃思想对其时各派宗旨得失进行剖析,尤其提出内圣外王之道,考量诸子学说之是非长短。战国末期的荀子,对诸子的学术批判受到庄子的影响,亦颇可见法家痕迹,突出集中在治道功效的大小有无上;荀子以对诸子思想进行批判和清算的角度,先秦人著鞭,以自己的方式预告了轴心时代的终结。
《中原文化研究》   -   2016 年 3 期
作者:   葛荣晋
关键词:   《道德经》 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 人生境界
摘 要: 《道德经》的人生境界是一部否定之否定的逻辑架构。从“‘道法自然’和婴儿境界”到“‘为学日益’和自然人性异化”,人生由自然境界升化为功利境界,这是第一次否定。从“‘为学日益’和自然人性异化”到“‘为道日损’和自然人性回归”,人生由功利境界又升化为道德境界。从“‘为道日损’和自然人性回归”再到“得道者的三种人格形象”,是人生所追求的道德理想人格。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是人生境界的否定之否定的升化过程。
《中原文化研究》   -   2016 年 2 期
作者:   许宏
关键词:   国家起源 东亚大陆 二里头文化
摘 要: 20世纪初叶至今,百年来中国学术界对国家起源和早期文明史的探索历程,主要采用从成熟的国家社会所表现出的明显特征中探究早期国家某些本质的萌芽及其发生发展过程的方法.在这一推论方式以及传统文明观的影响下,中原王朝中心说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此后虽然出现了多种认知模式,但其基本思路和结论仍然认为各区域的史前文化虽相对独立,但联系密切,大体连续进化,对远古时期区域文化间在社会发展进程上的差距、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则一定程度上存在淡化和忽视.再加上理论上的缺陷、民族主义思想影响和考古学学科的局限,中国国家起源的研究结论具有相对性和不可验证性.如果用东亚大陆来表述讨论的空间范畴,以公元前1800年前后东亚地区最早的核心文化——二里头文化,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二里头国家的出现为界,就可以把东亚大陆的早期文明史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以中原为中心的“中原(中国)王朝时代”和此前政治实体林立的“前中国时代”或“前王朝时代”.以此为界,东亚大陆的国家起源进程则呈现出非连续性和多歧性,不支持东亚文明与国家数千年来由小到大、单线进化的认知模式.
0.81111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