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

435篇>2024年

4496篇>2023年

3833篇>2022年

学科分类

排序:
地区
时间
经典
作者:   张博伦 王林飞 蔡正辉 黄云笛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新教师类课题
关键词:   SPGL1 稀疏分解 去噪 Morlet子波 过完备原子库 Hilbert变换
摘 要: 为了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本文基于稀疏表示理论,将SPGL1算法应用到地震资料随机噪声的压制中,在构建过完备原子库时,以Morlet子波为基础,应用Hilbert变换确定待分解数据的瞬时属性,并将此作为过完备原子库时频参数选取范围,提高计算效率.通过合成数据和实际资料的处理分析,证明了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去噪效果.
作者:   宫庆礼 王鹏 王晓艳 刘岩
基金:   国家海洋局公益性项目
关键词:   裙带菜 幼孢子体 温度 抗氧化系统
摘 要: 以裙带菜(Undaria pinnati fida)幼孢子体为材料,测定了不同温度(12、20、24和28℃)培养下,藻体抗氧化系统变化情况.与对照组(12℃)相比,高温会导致活性氧含量上升,并伴随藻体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含量的变化.当裙带菜处于12℃时,机体总抗氧化能力保持恒定.当遭受较轻程度高温环境时(20℃),藻体ROS平衡被打破,机体内O2-、H2O2等活性氧物质迅速积累,36 h达到峰值,同时抗氧化系统中的SOD活性上升,将O2-转化为H2O2.由于损伤较轻,藻体仅依靠原有的抗氧化力及9h内大量合成的AsA缓慢清除H2O2.CAT和POD活性以及GSH含量未见上升.当温度损伤增加时(24℃),为了尽快修复藻体,POD活性3h内急剧上升,同时GSH和AsA迅速合成,在较短时间内控制H2Q含量.随后CAT活性逐渐上升,完成后期修复工作.若温度超过藻体耐受限度(28℃),将造成多种抗氧化酶失活.36 h内MDA大量积累,质膜通透性降低,细胞内ROS与抗氧化物外流,最终导致藻体死亡.结果表明,抗氧化系统调节对于裙带菜幼孢子体适应不同环境温度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依机体损伤程度而改变的抗氧化机制,可以更快速、更节能、更有效地修复藻体所受损伤.本结果为进一步解释裙带菜广泛分布原因、研究裙带菜应对不适环境条件机制及培育耐高温品系裙带菜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作者:   黄金 刘素美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关键词:   间隙水 营养盐 沉积物-水界面 扩散通量 长江口
摘 要: 通过2011年11月在长江口邻近海域的观测调查,探讨了上覆水和间隙水营养盐组成特征;运用成岩模型计算了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的扩散通量,分析了营养盐扩散通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未来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底界面NH4-N、NO3-N、PO4-P、SiO3-Si扩散通量分别为:0.021 8~0.167 0、-0.751~0.178、-0.001 44~0.012 10、0.34~1.24mmol/m2·d;长江口邻近海域上覆水和间隙水营养盐时空分布受到陆源输入、底界面生化作用、生物扰动和沉积类型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长江口邻近海域各项营养盐扩散通量数值与其它地区比较处于中等水平.
作者:   宋健伟 张传松 石晓勇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营养盐 季节分布 南黄海 长江口
摘 要: 根据2013年6月与11月的夏、秋两季南黄海与长江口北部海水中DIN、PO43--P、SiO32--Si的调查结果,分析了该海域营养盐的浓度状况、季节变化和分布特征,初步探讨了影响该海域营养盐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DIN、PO43--P浓度总体符合国家第一类海水标准,其中夏季DIN浓度(5.56±3.43) μmol·L-1,PO43--P浓度(0.27±0.27)μmol· L-1,SiO32-Si浓度(8.40±6.24) μmol·L-1,秋季DIN浓度(7.28±4.09) μmol·L-1,PO43--p浓度(0.44±0.32)μmol·L-1,SiO32--Si浓度(17.60±9.36) μmol· L-1.调查海域各营养盐的含量均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和垂向变化,表现为秋季普遍高于夏季,底层普遍高于表层.该海域营养盐平面分布的取决于陆源径流与季节性外海海流的强弱竞争,当长江冲淡水的外扩较强时,南黄海营养盐平面分布整体呈现由沿海岸向外海逐渐降低的趋势;当黄海冷水团与外海海流较强时,其分布呈现由外海向沿海岸逐渐降低的相反趋势.
作者:   杨俊卿 孔凡娜 李超 毕桂萁 孙美娟 赵海龙 李娜 茅云翔
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关键词:   条斑紫菜 水通道蛋白 亚细胞定位 Real time-PCR 非生物胁迫
摘 要: 本研究从条斑紫菜中克隆了一个水通道蛋白(Aquaporin,简称AQP)基因PyAQP,命名为PyAQP1(登录号为KT735045).序列分析表明,PyAQP1基因cDNA全长为1 151 bp,开放阅读框(ORF)为1 002 bp,编码333个氨基酸,含有200 bp的内含子.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表明,PyAQP1具有水通道蛋白的保守结构域NPA和6个跨膜区域.MEGA5.0构建的系统发生树表明,该基因属于Glps类.采用基因枪介导的洋葱瞬时表达定位结果显示,PyAQP1基因定位于细胞质膜上.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PyAQP1基因在干旱、盐度和温度处理条件下在转录水平进行分析.在干旱处理条件下,PyAQP1基因随着失水率的增加,表达量逐渐降低,失水率达到80%后复水处理,随着复水时间的延长,表达量增加.在山梨醇和盐度胁迫处理下,PyAQP1基因的表达趋势基本一致,随着盐度的增加,表达量降低.温度处理条件下,在-8℃时,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增加,0℃时,基因的表达量略高于正常处理条件.当温度高于正常生长温度时,基因的表达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本研究为深入了解条斑紫菜逆境适应机制中水通道蛋白的作用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后续条斑紫菜抗逆品系的选育提供了理论指导.
作者:   范颖 刘晓收
基金:   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胶州湾 资源评估 季节分布 采捕年龄
摘 要: 为了解和评估胶州湾内菲律宾蛤仔的季节分布和资源状况,于2014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冬季)对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季节分布情况与生物资源量进行了全面调查和评估,分析了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壳长、生物量、栖息密度和年龄组成.结果显示,胶州湾2014年的年均栖息密度为409.6 ind./m2,最高栖息密度达2 377.5 ind./m2;年均生物量为625.5 g/m2,最高生物量高达3 445.3 g/m2.胶州湾全年菲律宾蛤仔的年龄组成主要是1、2和3龄蛤,而其中的1和2龄蛤占有明显数量优势.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种群年龄结构出现低龄化,1龄蛤占绝对优势,2龄蛤仅次于1龄蛤,3龄以上最少.若以壳长30 mm的蛤仔为采捕规格,2014年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年均商品率为6.8%;若以壳长25 mm蛤仔为采捕规格,2014年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年均商品率为33.2%.从菲律宾蛤仔的生物量、年龄结构和商品率综合分析,2龄蛤可作为优势的采捕年龄,5月是最佳的采捕时期.
作者:   张汉羽 刘怀山 邢磊 石旭亮 雷朝阳
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关键词:   PSIMO系统 子空间 Mallat算法 子波提取
摘 要: 单输入多输出系统提取地震子波的方法存在要求地震道之间的反射系数相同,子波多个且相异(即假设地震记录的差异全部由子波造成,与反射系数无关),以及对噪声敏感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假设,本文利用地震数据的频率特征,运用二进正交小波变换Mallat算法的思想,讨论了两种构建伪单输入多输出系统的方法,推导了该系统下噪声子空间提取地震子波的算法,并进行了模型测试和实际资料验证工作.测试和验证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较强的抗噪能力.
作者:   韩波 张菲菲 张训华 田振兴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和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基金
关键词:   山东半岛 南黄海 火成岩
摘 要: 利用近年的地质调查结果,收集了前人的岩性分析及物性分析结果,结合山东半岛和南黄海北部的重力资料和磁力资料及多道地震的资料,分析了研究区重磁场特征,并且将地震识别的火成岩投影到磁力异常平面图内,利用磁力异常化极的垂向一阶导数图作为底图,判定可能由火成岩引起的磁异常,根据相似磁异常特征,划定火成岩的分布位置.分析认为山东半岛火成岩具有沿北东向发育的特点,并且受北东向断裂控制,南黄海北部地区火成岩有沿北东,北北东向发育的特点.
作者:   丰卫华 陈立红 宋伟华 曹静 郑芳琴 朱根海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
关键词:   象山港 重金属 表层沉积物 水平分布 污染评价
摘 要: 根据2013年象山港及其邻近海域的环境现状调查结果,分析了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Pb、Zn、Cd、Hg和As的水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Cu、Pb、Zn、Hg水平分布特征相似,高值区出现在B区(黄墩港)、E区(西沪港)和G区(港口),A区(铁港)为低值区,与海区底质类型相关;而Cd的分布特征与Cu相反;As表现为港内低、港中和港口高的分布特点.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研究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污染水平进行了评价,发现Cd的潜在生态风险危害程度较大,大部分区域已达到较严重的危害程度,是研究海域的主要环境风险因子之一.
作者:   杨丹丹 冯丽娟 李孟芳 段晓勇 张大海 李先国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酯 分布特征 表层沉积物 东海
摘 要: 邻苯二甲酸酯(PAEs)广泛存在于各种环境介质中,其毒性和持久性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采用气相色谱(GC)测定了东海表层沉积物中的4种常见的PAEs(DMP、DEP、DBP和DnOP),分析了其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东海海域表层沉积物中4种PAEs总量介于180.3~4 897.6 ng· g-1 dw(干重)之间,平均浓度为1 435.0 ng·g-1,高值区分布在长江口东南、福建沿岸及济州岛西南泥质区的东南部,次高值在浙江沿岸附近.由于调查区域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总PAEs与TOC的相关性比较小.单体PAEs的平均浓度为DBP> DEP≈DMP> DnOP,DBP含量最高,为55.6~4 349.5 ng·g-1;DnOP含量最低,为0.1~90.1ng·g-1;DEP和DMP含量相当,均值分别为132.5和122.1 ng·g-1.DBP、DEP和DMP在长江口处均有高值,其他地区的分布略有差异,可能与长江口处存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输入有关.生态风险评价表明DMP在部分站位的含量超过华盛顿警戒标准,但仍小于ERL值;DBP在部分站位的含量高于ERL值,具有潜在风险.总之,东海表层沉积物中DEP、DMP和DnOP的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处于较低水平,而DBP的污染相对严重,应加以重视.
0.71622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