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

260篇>2025年

2502篇>2024年

4526篇>2023年

学科分类

排序:
地区
时间
经典
《震灾防御技术》   -   2018 年 3 期
作者:   苏佶智 邢国华 马煜东 刘伯权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78077) 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计划项目(2016KW-056)
关键词:   锈蚀 钢筋混凝土柱 力学性能 数值模拟
摘 要: 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以锈蚀率(0%、5%、10%、15%和20%)为变量,对5根钢筋混凝土柱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各试件的滞回性能、骨架曲线、延性及耗能能力,分析钢筋锈蚀率对承载力、延性、耗能和塑性铰转动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模拟分析得到的锈蚀钢筋混凝土柱的强度和变形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可用于锈蚀钢筋混凝土柱的力学性能分析;混凝土开裂前,锈蚀构件的力学性能基本与未锈蚀构件相同,混凝土开裂后,构件的承载力、屈服荷载、极限位移、延性等均随钢筋锈蚀率的增大而降低;轻度锈蚀构件的滞回性能和破坏形式与未锈蚀构件类似,随着钢筋锈蚀率逐渐增大,滞回环的饱满程度降低,“捏拢”现象严重,滞回曲线由“弓形”逐渐发展成“反S形”,耗能能力降低,破坏形式趋于脆性破坏,位移延性系数、平均耗能系数等指标逐渐下降.
《震灾防御技术》   -   2018 年 3 期
作者:   王中阳 车佳玲 张尚荣 包超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08328、51608283) 宁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
关键词:   能量平衡方法 失效模式 易损性分析 地震需求分析 增量动力分析
摘 要: 基于“强柱弱梁”的屈服机制,依据能量平衡方法设计了某6层RC框架结构,采用震级-震中距条带地震动记录选取方法,选取12条随机地震动,利用Perform-3D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结构进行增量动力(IDA)分析,得到了结构的地震易损性曲线、破坏状态概率曲线以及结构破坏概率矩阵.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设计的结构能够形成预设的“强柱弱梁”屈服机制,可以保证结构中梁充分参与耗能,同时结构具有较强的抗倒塌能力,可以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性能要求.
《震灾防御技术》   -   2018 年 3 期
作者:   蒋志楠 张桂欣 李晶
基金:   黑龙江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国家项目省级资助GX16C009)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51608495) 中国地震局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关键词:   抗震设计规范 反应谱 底部剪力法 地震作用
摘 要: 目前,底部剪力法是各国计算水平地震作用的基本方法,应用该方法时需要使用各自国家的抗震设计反应谱.本文汇总了中、美、欧抗震设计规范的反应谱和底部剪力法,在相同重现期和场地条件的基础上,对比了不同烈度下3本规范反应谱的异同,并通过算例对比了分别采用3本规范的底部剪力法算出的不同设防烈度下同—结构的底部地震剪力和层间地震剪力.对比结果表明,3本规范的反应谱和底部剪力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在表达形式和参数设置上存在差异.
《震灾防御技术》   -   2018 年 3 期
作者:   陆耀波 崔杰 渠建新 袁杰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8002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57816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438004)
关键词:   沉管隧道 P波斜入射 地震响应分析 流固耦合
摘 要: 为了研究P波斜入射对沉管隧道地震响应的影响,以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为工程背景,考虑上覆海水与海床、沉管隧道之间耦合作用,采用粘弹性边界和等效力的地震荷载输入方式,利用ADINA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地震响应分析.分析入射角为0°、20°、40°、50°、60°时P波对沉管隧道环向应力峰值(正应力峰值、剪应力峰值)和位移峰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入射角为40°时,沉管隧道应力峰值最大;入射角为0°-40°时,隧道的应力峰值逐渐增大,入射角为40°-60°时,隧道的应力峰值逐渐减小;隧道截面4个转角处及隔墙与顶板、底板的连接处为隧道剪应力峰值最大处;隧道截面左侧剪应力峰值远大于右侧;隧道顶板正应力峰值最大,顶板的正应力峰值大约为底板的2倍;隧道截面左侧位移峰值远大于隧道截面右侧.
《震灾防御技术》   -   2018 年 3 期
作者:   丁阳 王国新 杨福剑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78092、51578113)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2018D19)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BAL05B03)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随机有限断层法 震源模型 场地放大因子 烈度图
摘 要: 2017年8月8日发生的九寨沟MS 7.0地震,是中国近10年来发生的强震之一,造成了大量建筑破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强震台网记录到的最大峰值加速度为0.19g.本文采用Wang等(2015)提出的改进有限断层法模拟了这次地震中部分台站的加速度时程.首先,选取合适的震源模型和输入参数,通过对比模拟结果和地震记录,估计这次地震的应力降大约为4.0MPa,与王宏伟等(2017)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与EXSIM(Motazedian等,2005)方法相比,Wang等(2015)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在频域上与实际地震记录更相符.同时,合成了强震台站以及断层附近网格点的加速度时程,模拟结果的时程和反应谱与实际记录整体上较为符合,震中附近的PGA分布与震中烈度区基本一致,验证了本文结果的有效性.本文合成的地震动可以为该地区的灾后抗震设计提供一定依据.
《震灾防御技术》   -   2018 年 3 期
作者:   刘华国 吴小江 李峰 贾启超 王志成 林镇 贾伟 徐锡伟 章龙胜 胡金桥
基金:   中国地震局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15406033402) 地震行业专项(20140823)
关键词:   钻孔联合剖面 马袅-铺前断裂 全新世活动
摘 要: 本文采用地球物理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探测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在林海三路和桃兰村展开探测,通过分析断层上断点埋深、断错地层序列和地层年龄,获得了马袅-铺前断裂的全新世活动特征.2排联合钻孔剖面均揭露出断面,断裂上断点埋深9.2-10.5m,从而准确厘定了马袅-铺前断裂中段的空间位置.钻探结果显示,马袅-铺前断裂分为近东西向平行分布的南、北2支,呈阶梯状发育,具正倾滑性质,倾向北,倾角约70°.其中,北支为第四纪早期次级断裂,南支为全新世活动性较强的主断裂.同时,钻孔揭示深度内该断裂段第四纪以来的垂直位移量约为4-6m,7965-7408a BP以来断裂有过活动,垂直位移量约1-2m,垂直位移速率约为0.26±0.1mm/a.
《震灾防御技术》   -   2018 年 3 期
作者:   周月玲 彭远黔 陈建强 边庆凯 王晓山
基金:   河北省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DZ20170503012) 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XH180302Y)
关键词:   河西务断裂 浅层地震勘探 钻孔联合剖面探测 活动性
摘 要: 河西务断裂为河西务构造带的东缘断裂,总体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向北延伸与廊固凹陷内的横向断层(桐柏断裂)小角度相接,向南延伸与牛东断裂相接,为廊固凹陷与武清凹陷的分界断裂,隐伏于冀中凹陷覆盖层之下.本文通过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探测,结合年代样品测试,对河西务断裂的活动性和滑动速率进行了综合研究,揭示断裂上断点埋深约150m或以浅,第四系底界面的垂直错距为20-45m,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03mm/a,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11mm/a.
《震灾防御技术》   -   2018 年 3 期
作者:   庄儒新 陈宇军 陈刚 余建强
基金:   滇中引水工程水源及总干渠线路重点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k14-043)
关键词:   孟连断裂 晚第四纪 左旋走滑 滑动速率
摘 要: 孟连断裂是滇西南地区的1条区域性活动断裂.本文通过地形地貌、断裂剖面及地震活动等对断裂的空间展布及晚第四纪活动性进行分析和研究,获得了断裂活动时代和活动速率等参数.研究表明:孟连断裂晚第四纪期间仍在活动,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运动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3.8-5.1mm/a;该断裂控制着孟连、勐阿等第四纪盆地的发展及演化,沿断层发生了1995年7月12日中缅边境7.3级地震.
《震灾防御技术》   -   2018 年 3 期
作者:   叶庆东 毛远凤 王生文 余大新 王岩
基金:   测震台网青年骨干培养专项(20170629) 2018年震情跟踪定向任务(20180101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04073)
关键词:   “8· 12”天津港爆炸 倒谱 叠加 方位角
摘 要: 本文通过对记录到2015年天津港“8·12”爆炸的32个台站的三分量数字地震波形进行倒谱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①2个主要爆炸的发生时间间隔约为32.3s;②爆炸-2发生在爆炸-1的西北侧约353°处;③依据这些记录的倒谱,无法判定在爆炸-1前是否还存在微小的爆炸.以上结论均与前人研究成果吻合.由于倒谱叠加采用的是全波形,对滤波频带不敏感,因此,在检测发生在同一地点的多次爆炸或其它类似事件(如核爆)上有一定的优势.
《震灾防御技术》   -   2018 年 3 期
作者:   罗全波 陈学良 高孟潭 李宗超 李铁飞 张振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678537)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1500205)
关键词:   震源机制 近断层速度脉冲 等效脉冲模型 运动学震源模型 地震动模拟
摘 要: 本文初步分析了近断层速度脉冲的成因和特点,主要包括方向性效应与滑冲效应,并通过中国台湾集集地震的脉冲记录,分析了断层破裂方向和位移大小等震源参数对脉冲强度的影响.此外,基于有限移动源理论,说明了断层辐射与速度脉冲分布的关系,并探讨了利用运动学震源模型研究近断层地震动对速度脉冲影响的技术路线;评述了7种典型的等效速度脉冲模型,建议进一步研究等效速度脉冲函数与震源机制之间的关系.最后,简述了不同类型的断层引起速度脉冲的差异,并推测了产生脉冲型地震动的下限条件,同时展望该研究在地震预警方面的可能性.
0.889582s